眾所周知,“周原膴膴,堇荼如飴”描寫的是周原土地的肥沃。那么,到底是怎樣的土地,才能生長出像糖一樣甜的苦菜?在尋周的旅程中,寶雞市融媒體中心探源禮樂文明全媒體采訪團來到了岐山縣鳳鳴鎮(zhèn)堰河村。 當天,細雨如絲,整個村子被一層薄霧籠罩,村口的千畝果園在霧中若隱若現(xiàn)。盡管此時已過采摘季節(jié),但果園依然有著別樣的韻味。不難想象,在采摘季,這里會是怎樣一番繁忙熱鬧的場景?這個古老村落給我們的第一印象,就是這樣一幅美好的農耕畫卷。 水,堪稱農業(yè)的命脈。堰河村的名字背后,就藏著一個與水相關的古老傳說。 三千多年前,這里還只是一個山溝,每到暴雨時節(jié),南邊的天柱山中就有山洪襲來。年復一年,山洪的泥沙淤積成了一片平地,周人開始在此居住。為了應對水患,先民們采用筑堰開河的方法治水。他們在天柱山東西兩側挖出泄洪渠,又在地上開挖南北貫通的河道,讓山洪和積水排入湋水。一日,周文王姬昌路過此地,看到百姓熱火朝天地淤地造田,他滿心歡喜地說道:“洼地有‘堰河’,莊稼保豐收。”百姓聽聞,備受鼓舞,干勁更足,很快完成了水利工程。從此,這里的人們安居樂業(yè),“堰河”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。 一代又一代的堰河村村民開渠引流、筑堰蓄水,讓水在這片土地上有序流淌,而水悄無聲息地潤澤著堰河村的每一寸土壤。在水的滋養(yǎng)下,土地愈發(fā)肥沃。周人深知土地與水的饋贈,辛勤耕耘,春種秋收,村民們也將耕種刻在骨子里傳承了下來。 1962年,寶雞專區(qū)種子站與岐山縣農技站因堰河村水利條件得天獨厚,在此進行小麥新品種培育試驗,1963年成功培育出“堰河早32號小麥”,讓岐山縣原有的小麥畝產提高了100多斤,這是堰河村古老農業(yè)智慧傳承創(chuàng)新的有力見證。 當周人因肥沃土地的滋養(yǎng)而填飽了肚子,不再為生存問題所困擾時,他們開始將目光投向更高層次的追求——思想上的升華。在這個過程中,“敬德保民”這一深刻且影響深遠的理念被周人統(tǒng)治者作為政治口號提出。 在“敬德保民”思想的引領下,“周禮”應運而生并逐漸推廣開來。作為一套涵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禮儀制度,它規(guī)范了人們從祭祀到日常起居的行為,不僅體現(xiàn)了等級秩序,更蘊含了道德倫理觀念,成為周人社會治理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。 周禮文化在堰河村得到了傳承與弘揚?!半u鳴即起,灑掃庭除”成為村民每日生活中雷打不動的首要之事。在堰河村,家家門前干凈整潔,戶戶庭院井然有序。回溯歷史,在1952年開展的愛國衛(wèi)生運動中,堰河村被政務院授予“農村愛國衛(wèi)生的一面紅旗”榮譽稱號。 隨著時代發(fā)展,堰河村在鄉(xiāng)村建設的征程中一路高歌猛進。2015年,該村入選寶雞市“十大美麗鄉(xiāng)村”。在過去的25年間,堰河村先后走出了283位大學生,這些優(yōu)秀學子帶著堰河村的文化底蘊和良好風尚,走向更廣闊的天地。 村里的文化墻上,兩米高的“禮”字格外醒目,它時刻提醒村民要秉持“誠實、善良、忠厚、好客、衛(wèi)生、崇禮、守法”的美德。這些傳統(tǒng)美德就像絲絲春雨,滋潤著這片土地,滋養(yǎng)著每一位村民的心靈。 寶雞融媒記者 康健 聲 音 堰河村黨總支書記楊亞周: 禮在心中,更在行中 堰河村,一個擁有3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村落,其名稱源于西周時期。這里民風淳樸,自古便養(yǎng)成了“雞鳴即起,灑掃庭除”的良好衛(wèi)生習慣,愛干凈、講衛(wèi)生的品質已深深融入堰河人的精神世界。 “岐山縣人文歷史資源豐富,素有‘禮儀之邦’‘周禮之鄉(xiāng)’的美譽?!毖吆哟妩h總支書記楊亞周表示,只有把“禮讓為先、尊老愛幼、仁愛孝親、慎終追遠”等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融入大家的心中,才能更好地體現(xiàn)在日常行為上。為夯實文化根基,進一步“醇化”村風民風,近年來,堰河村積極發(fā)揚周文化潤物細無聲的正向心理引導功能。村上設立了多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周禮文化、家風家訓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墻,同時開辦了農家書屋,組建了廣場舞隊,并建起了村史館,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周文化的熏陶,使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民俗民風得到繼承和發(fā)展。 如今的堰河村,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村容整潔,村民生活富裕,產業(yè)興旺發(fā)達,家家戶戶都飄溢著新時代的文明氣息,路上遇到的村民,臉上都帶著笑容。 寶雞融媒記者 李依涵 記者手記 “禮”潤民心 康健 在堰河村采訪時,我深深感受到“禮”在這里的傳承宛如涓涓細流,潤澤著每一處角落。 堰河村享有“廚師之鄉(xiāng)”的美譽,村里的老人都說這里是岐山臊子面的發(fā)源地,直到今天村民還遵循著“馂馀之禮”。第一碗專門用來敬天地、先祖,然后賓客方能按長幼排序入席食用。據(jù)當?shù)厝私榻B,這種進食過程是對自然的感恩,對福澤的傳遞。 整齊的房屋、干凈的街道,這背后是村民對鄉(xiāng)村建設之“禮”的積極響應。他們共同維護著家園的美好,將“禮”融入鄉(xiāng)村發(fā)展每一步,讓堰河村成為一座充滿魅力的“禮”之村。
編輯:賀雅楠
國家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61120180004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
違法不良信息舉報:0917-3266271 郵箱:baojijb@126.com
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(wǎng)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(qū)
陜西互聯(lián)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-63907152
地址: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(lián)系電話:0917-3266271 郵箱:bjnews@163.com